桂花飄香的仲秋時節來到了萬佛湖北岸的大梅山寺。大梅山寺規模不大,只有四、五間簡樸的房屋,裏面供奉著大小不一的佛像,供遊人焚香默拜,祈福弭災。寺主釋逸仙,俗名黃明益,已83歲高齡,在廟裏居住已25年了。見我們到此,老人雙手合十,口念阿彌陀佛,如數家珍地向我們述說著大梅山寺的歷史防止脫髮。
大梅山寺始建於東漢,歷經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,直至中華民國三十八年才逐漸倒塌,成為一片廢墟。1999年,黃埔十七期九總隊畢業學生,原國軍步二團少校作戰主任王啟超捐資在原址上重建大梅山寺,以曉後裔。寺廟東側的主峰叫大梅山,海拔200多米。大梅山東南邊的小山名曰小梅山,龍河口水庫建成後,小梅山成為露出水面的島嶼,被稱為梅仙島,島上現有梅福塑像、梅仙亭、風火臺、猿猴園等景觀Honey Sugar Mask。
梅山得名源於梅福隱居之故。梅福為何隱居梅山呢?據清光緒《舒城縣誌》記載:“廬之屬州縣列有五,而地饒,五穀桑麻六畜,林穀深秀,惟舒為最,故來者不遠千里,謂此間樂不思故土也。”《廬州府志》說:梅福意欲成仙,超然物外,後人尊奉為梅仙或仙尉。山上原有梅仙祠、梅仙閣、梅仙洞今均不存在了正視脫髮問題。
雖然我們一行人不是在清晨抵達大梅山寺,難以一睹“梅山曉煙”的景觀,但是站在大梅山寺門前,極目眺望,峰巒疊翠,碧波萬頃,還是能夠想像出昔日“梅山曉煙”那一番景致:梅山地處杭埠河上游巴洋河與烏沙河匯合處,對岸原為梅河鎮。梅山秀峰如黛,林木蔥蘢,花草繽紛,巴洋河碧水盈盈,潺潺流淌,蜿蜒而下救世軍卜維廉中學課程編制。
每當東方破曉,煙雲籠罩峰頂,氤氤氳氳,縈縈繞繞,晨霧籠罩河面,雲蒸霞蔚,氣象萬千。幽靜的山谷中,農家屋頂縷縷炊煙嫋嫋升起,雞犬爭鳴,鳥語聲聲,構成了一幅如詩如畫的自然山水畫卷。面對如此旖旎動人的景色,南昌尉梅福怎不癡迷沉醉於此呢?梅福,字子真,九江壽春人。他“少學長安,明《尚書》、《穀梁春秋》,為郡文學,補南昌尉。”梅福為人耿介,為官清廉,敢於直言立體剪裁。據《漢書·列傳》記載:西漢末年,南昌尉梅福因不滿王莽篡權亂政,憤然棄官,隱居梅山。朝廷的險惡,一定深深地傷害著梅福的心,使他毅然決裂於官場;梅山的美景給了他暖暖地慰藉,使他久久不願離開。難怪明代詩人芒文縝來此遊覽,見到如此景物,賦七律詩一首:“昔聞仙尉隱茲峰,煙護岩巒曉正濃。曙色朦朧迷翡詩琳翠,嵐光清瀝濕芙蓉。
一朝吳氏逃名姓,千載舒鳩托遁蹤,此日登臨尋古跡,霏霏晴霧起長松。”對這裏晴嵐護岩、芙蓉含露的綺麗風光作了生動的描繪。清朝散文家鳳梅春也在《梅山曉煙賦》中寫道:“舒城西去梅山,綠樹蔭濃,山峰碧嵐,長板貫穿流水道,神仙到此也思凡。”梅山因梅福的到來而有了山的靈魂和內涵,成為我縣聞名的“龍舒八景”之一;梅福因“梅山曉煙”的美景而找到了心靈的棲息地,羽化而成仙shinyy。在這裏,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,渾然一體中港車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